世界金融大歷史3000年

《世界金融大歷史3000年》讀後心得

世界金融大歷史3000年談什麼?

《世界金融大歷史3000年》這本書從古希臘羅馬時期開始講金融史,一路講到近代。用了相當長的篇幅,從發明貨幣,講到衍生性金融商品。金融一開始的發生是需要,後來的發展則更多是偶然。在看這本書的金融史的時候會發現,如果沒有金融,人類的社會大概不會進步,社會不會富強,但任何一個國家進步到一定程度後,金融似乎又變得太過重要了,重要到造成財富集中、社會衰敗,和政治問題攪成一團。所以金融有時候很好,有時候很壞。以古不一定可以鑑今,但或許偶爾複習一下前人的經驗,可以換個角度看眼前的事情。

歐美金融大事

金融史很長,不必要全部在此整理一輪。但我想在這篇文章中,將我覺得和金融觀念緣起較相關,印象比較深刻的事件脈絡梳理出來。這本書主要談的是歐美金融史,所以這裡的整理會是歐美所發生的事件。

金融業的起源

歐洲社會早期是城邦,每個地方的背景都不一樣,用來當錢的貨幣交易方式也不一樣,不過基本上,大家共同理解是金銀有價值。照本書的說法,雅典的梭倫改革鑄了足值貨幣,是雅典商業發達的主要原因。由於地理位置和戰爭的需求,也是在雅典的社會裡發展出了金融業。大致上應該是這樣: 港口的中間商原先只是做商品交易,但是大家帶著金條銀條不方便,即使有貨幣,各地的貨幣也不同,所以順理成章也開始從事匯兌業務。這些古代的金融商在幫大家做匯兌的過程中,開始會留下貨幣在手中,又因為當時出海常常需要借貸,所以中間商也開始使用信譽幫大家進行借貸甚至投資出海的交易。這個模式習慣後就開始發展出吸收存款、土地抵押、房地產借貸之類的商業行為,跟我們現在熟悉的銀行概念基本上很像。

金融相關法律的起源

很多人可能沒有注意到,除了金融行為本身,法律概念對金融也很重要。雅典時期的金融沒有法律,主要是靠著約定成俗和道德在運行的。到了古羅馬(就是斯巴達人那時代),羅馬保民官創立了十二銅表法,從此才有依靠獨立法律處理糾紛的模式。在羅馬法律中也確定了財產私有和權責對等的概念。

跨國銀行組織、戰爭與金融

有組織的國際信貸起源是十字軍東征時代的聖殿騎士團開始經營的。聖殿騎士團原先是號稱為了宗教戰爭成立的騎士團,獲得了歐洲各國的金援支持,也在各地都有據點。後來演變成戰爭由騎士團金援支持其他人去打,騎士團變成銀行,把組織據點拿來分享給一般商業需求,提供匯兑服務等等。

歐洲各國王室、宗教組織等需要錢時就會有借款需求,聖殿騎士團有大量資金,還有一點很特殊,就是騎士團團規不允許個人佔有財產,跟他們借款的風險低,聖殿騎士團就成為了有信譽的跨國組織,從事大量的金融活動。

聖殿騎士團最後因為擁有太多財產被缺錢的法王腓力四世摧毀,不過可以算是第一個大型的跨國銀行組織。

金融借貸需求經常都源自於戰爭。本書提到的中世紀到近代歐洲發生的事件,大多圍繞著王室間因為利益而戰,為了戰爭需要錢,初期是在國內改變方法賺錢或徵稅,王室沒其他辦法就需要借,有跟國內借也有跟國外借。戰爭是長期的,僅舉英法百年戰爭一例,就可以打一百年,這期間兩國都在消耗財力,前面是英國用羊毛壟斷的概念借款占了上風,後來是法國用即將收復的土地抵押借了更多款項。其實我們可以說,最終決定勝敗的還是當時財力和借錢能力的差別,這也是到了近代,大家都明白金融業的興盛對國力有非常直接的影響。

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歐洲人從美洲運來了大量黃金白銀,這對當時的歐洲貨幣有直接的影響,因為貨幣是用金銀鑄的,大量金銀就代表可以大量鑄幣,所以通貨膨脹在一世紀內翻了好幾倍,史稱價格革命。依靠固定收入的人如領主、手工業製造商在這段時間轉貧,多數人與資金投向貿易。西班牙是這個時期最早的帝國,然而金融的發展直接影響了此後的權力轉移。

戰爭與金融交易的關係在大航海時代從金融交易輔助戰爭,逐漸轉為有意識的用金融手段控制戰爭。英國和西班牙無敵艦隊對抗時,英國女王就用收集西班牙王室的匯票再擠兑的手段減低了西班牙戰力。

法人與公司體制

城鎮興起、勞動與商業體制轉型

西歐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維持著世襲和領主制度。國王將土地分封給許多領主,領主擁有分封的土地,土地上的人民就是他們的奴隸了。農奴除了要幫領主做事,還要繳重稅,領主也握有生殺大權。有手藝的人偶爾會逃出領主的控制,集中在有市集的地方,因為在這些地方可以靠著手藝賺錢。這些地方大多是國王的領地,後來人多的就發展為城鎮。

逃亡的人原先是罪犯,但是政治的發展改變了這個狀態。英國國王後來與領主漸漸轉變為競爭關係,於是允許人們在城鎮生活超過一年就自動脫離與領主的關係,由此城鎮受到了法律的保護。不過城鎮裡的經濟還是要靠自己賺錢。在城鎮裡生產力要提昇必須靠分工,各有專精、依靠創新才能產出更多產品。在城鎮裡,貨幣比政府權力重要,因為是商品經濟而不是自然經濟。

股份公司的雛形也慢慢在這樣的環境下逐漸產生。領主原先會進攻附近弱小的城鎮,城鎮就必須付錢收買領主換取自由。等到城鎮大了也開始有某種程度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就變成領主按稅收分紅,不具備管理權。管理權在市民選出的執政官手中。很類似現在的股東與總經理的關係。

信託責任制與法人的出現

信託責任制是現代證券市場的誠信基礎。

即使面臨生存危險,被委託人也一定要忠於委託人,沒有這種責任制度,公司制就不可能產生。

據說信託責任制的開端是來自荷蘭商船的故事。1596年,一艘滿載貨物的荷蘭商船從阿姆斯特丹啟程尋找新航線,被冰封在北冰洋,只能等待堅冰融化。船長和十七名水手拆光了甲板當燃料,但即使等了七個月,八個人被凍死也沒有動用船上可做為補給的商品。

公司是探險的海船,船長是總經理,船員是職員,船主則是股東。船長背負著股東的希望,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背叛股東的利益。

實際上不可能所有人都遵從信託責任,風險依然存在,以所有個人資產承擔商業風險還是太難。尤其考慮了貿易所需的大量借貸,風險還是需要管控的。

隨著貿易的需求擴大,荷屬東印度公司成立,是將風險轉嫁到法人上的起源。由法人承擔大部份的風險,個人貿易商只承擔股東投資的風險。

法人出現以後,金融交易更興盛了。公司可以發行債券、股票,有了大量資金的聚集和法人來承擔風險,歐洲人開始創造非常大型的企業,也創造相應的風險。到了工業革命時代,一個有名的例子是南海公司。南海公司在創立之初就取得了西班牙王室在南大西洋領域的貿易專營權。南海公司因為號稱專營,在市場上炒到泡沫化,實際上卻沒有辦法做到所宣稱的盈利。真正的問題是,市場上出現了空殼公司,空殼公司有樣學樣,畫個大餅上市,造成市場更加泡沫化。最終英國政府宣布禁止這些交易,頒布泡沫法案。此舉使股市開始崩盤,原本很大的南海公司也在這時候大跌,最終崩潰。英國政府後來發現南海公司早知泡沫即將崩潰,董事會要求投資人提供資產做抵押,所以董事會成員的資產仍高。一些政府官員也參與了股票交易,他們在泡沫法案頒布前賣出股票。隨著歷史演進,人們漸漸發現,原先因為需求創造的金融機制,也創造了許多問題,後來出現的各種法律,例如禁止內線交易,都是由於有了法人概念後又發展出來的。

證券與其他交易

標準化交易所的出現

所謂商業模式上開始可以左右國家的興衰。荷蘭興盛的時代由於全歐商船都需要經過荷蘭,可以節省交易成本而成為貿易重要據點。當時因為小商人太多,荷蘭人發明了標準化的交易所,直接陳列商品樣品,提供淨價、交易時間地點、付款方式的資訊。

原先為貿易所需的交易所存在催生了第一個證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這是現代的金融業的起源。

期貨選擇權與鬱金香泡沫

期貨選擇權的由來是在十七世紀。荷蘭富人開始流行佩戴當時的稀有植物鬱金香。因為鬱金香很稀有,所以價格在市場上越炒越高。一開始是買賣鬱金香,後來鬱金香被當成投資商品在證券交易所上市,普通人可以以股權購買一部份的鬱金香投資。再後來,荷蘭人創造了交易所裡的期貨選擇權。1636年就可以賣未來1637年的鬱金香,交割前不需付款,甚至推出槓桿交易還允許賣空。

鬱金香的故事後來大家都知道,瘋狂交易造成了第一次大規模的泡沫化,有一天突然有人喊低報價引發投資者信心崩盤,價格一路狂瀉。

大家應該都看得出來鬱金香泡沫的背後是投機行為,每個人都想要獲利,每個人都知道這是泡沫,但還是大量的投入,所以才會如此迅速失去信心。

虛擬與現實之間的這個時差,就是泡沫。

大眾化的不動產買賣

歐洲的土地所有權原是領主和君主之間的事。開始有大眾化的土地買賣是在英王亨利八世之後。亨利八世原先是為了離婚推動了宗教改革,使王權凌駕於宗教之上。為了賺錢維持王室的生活,亨利八世開始出售教會的土地,這和過去的分封不同,而是直接買賣地產,就此對歐洲人來說,土地不再是貴族或領主才能擁有的東西,而也成為一種商品。

這個變化也帶動了後續的社會發展。一般大眾買土地是為了從事放牧,一開始土地買來從事放牧業,後來又轉為工廠手工業。領主時代的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王室領主不足以控制社會,王權開始需要依賴商人,於是有了國會,國家更加依賴法律。

貨幣與匯率

鑄幣權集中與通貨膨脹

羅馬共和開始轉向專制進入屋大維的時代,是鑄幣權集中的開始。(在此之前雖然已經有了貨幣,但是含金或含銀量品質不一,不同行省也是採用不同貨幣。)屋大維採取了統一鑄造金幣和銀幣的手段,集中了權力也使交易更方便。

不過權力集中在少數人手上,金融也就從一開始的需要漸漸轉為容易操縱的狀態了。從金融政策來看,羅馬後來的政府為了穩定權力、或是因為想要增加收入,採取過市場控制、高稅收、罰沒等等手段,最終開始使貨幣貶值。古代的印鈔票就是鑄幣,鑄幣要使用金銀,政府沒錢就會用減少含金量的方法多鑄幣,這樣增加貨幣流通,貨幣就開始貶值,貨幣貶值就會通貨膨脹。二至三世紀的大規模通貨膨脹也曾一段使得人們不再相信貨幣,又轉回以物易物的交易模式。

紙幣與中央銀行

現代中央銀行的功能是發行貨幣調節貨幣供給量。

最早有大量流通的紙幣是在荷蘭。荷蘭興盛的貿易除了催生交易所,也因為國際貿易難以貨到付款,所以商人使用由荷蘭聯省擔保的借據。交易的速度比貨到的速度更快,所以借據開始當做貨幣流通,隨著貿易發展,阿姆斯特丹銀行成立,改發統一的銀行券,成為一種最方便的支付方式。荷蘭紙幣開始大量流通。不過官方仍然以鑄幣為主,紙幣在當時只是一種支付方式而非法幣。其實全世界當時貿易一直是用貴金屬在做匯率基礎。

金銀鑄的法幣有很長一段時間是由集權的歐洲王室各自發行。要到現代央行的概念是經過很多次嘗試演進而來。十八世紀的時候法國人約翰勞創立了法國第一間私人銀行,取得了王室同意發行法國的紙幣。當時的想法是銀行負責發幣和徵稅,王室只需要固定和銀行收取固定的錢,徵不到的稅的問題就丟給銀行了。紙幣能夠發行多少是由黃金儲備決定的,因為紙幣一開始的作用是用來兌付黃金。約翰勞的理想是透過紙幣供給量控制經濟,和現代的經濟學概念一樣,銀行可以發幣,也要可以收幣回來才能控制,當時採行的是發售相關企業股票換貨幣回來。只可惜這個想法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股市投機性太高,投資者都是為了資本利得,價錢炒太高銀行就無法合理控制了。最後這第一場發行紙幣的獨立機構實驗很失敗,股價泡沫崩盤,紙幣失去信任被王室廢止。

之後西方社會開始發展國家發行的紙幣,要到美國獨立的時候。美國建國時的規定是,人們可以攜帶金銀到鑄幣廠自行鑄幣。美國要發行紙幣的原因是剛獨立沒辦法向外借款,也沒有什麼金銀,只好自行發行類似紙幣的大陸券。照理來說要是在歐洲很快就會因為通貨膨脹崩潰,但美國當時是新大陸,是美洲商品集散地,也不徵關稅,吸引了很多人來貿易,因此賺到的錢抵銷了通貨膨脹的風險。不過大陸券並不是唯一在美國流通的貨幣,金銀和其他國家貨幣也有流通,匯率波動幅度很大。

美國金融之父也是第一代財政部長漢米爾頓倡議成立代表中央銀行發行統一紙幣作為法幣。美國的歷史情勢和歐洲不同,美國聯邦政府沒有金銀儲備,簡單的說就是很窮,所以最一開始的第一代中央銀行是獲得一段時間發幣特許權的民營機構「美國第一銀行」。為了發行紙幣需要先有股本,股本來自對市場發行股票來募資。建國之初,美國聯邦政府權力不穩固,各州各行其是,州立銀行也有發行自己的銀行券。第一銀行會收集各州銀行券再突然要求州銀行兌付黃金,使得各銀行不敢發行太大量的銀行券與過度融資。第一銀行利用融資幫美國度過了第一次股市大跌的金融危機,算是做得不錯。然而因為政治因素,美國第一銀行後來並沒有獲得特許權延展關門了。華爾街失去了中央銀行變成沒人管的市場,後來雖然短暫的有第二銀行,但同樣在政治動盪下沒有持續。美國也因此不時有銀行放貸過度造成的經濟危機。比較大的一次1907年,最終靠摩根集團出手救市,此後才促成了聯準會的成立,美國有了中央銀行。

金本位和美元本位

歐洲從英國開始逐漸接受金本位,也就是以黃金為唯一的統一計價基礎(黃金是法幣)這件事是到1871年才開始的,主要是因為歐洲發現大量銀礦使銀價變得更不穩定的關係。雖然黃金供給理論上是穩定,一開始的政治情勢是英國最強,掌握最多的製造業,所以也可以利用貼現率吸引國外黃金,以此操縱匯率。一戰之後,因為美英法德的政治集團角力,世界上出現以英為首的金本位集團、以法為首的銀本位集團、以美國為首的美元集團。二戰後全世界蕭條,唯一的希望是靠美國實力,所以美元本位終究勝出。布雷頓森林體系定義了美元對黃金的匯率固定,實際上就是賦予美元與黃金相同的地位,聯準會變成全世界的央行。

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時,美國經濟實力強,總有盈餘,國庫有大量黃金。然而後來隨著越戰韓戰,美國就開始欠債了,黃金儲備減少到不足以支付短期外債的程度。事情演變到後來,西歐國家必須解決美元的問題,簽下了牙買加協定,解除黃金做為標準的規定,各國變成可以自由安排匯率。匯率可以自由控制,受政治的操縱程度就可以更深了,還不夠強的國家,被市場投機性影響的程度也更深。不過,這個問題至今似乎無解。

閱讀心得

這本書作者是中國經濟學家,人民銀行現任副行長、前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這本書的好處是讀起來輕鬆,整體風格很口語、語氣直接,尤其是作者很喜歡拿中國情況來作比較,寫得好的段落讀起來算是有趣。作者對於金融的整體理解在書的一開頭就開宗明義的說明了:

這就是金融的本質:永遠用你的錢,為比你更有錢的人服務。

原是因為對金融史感興趣而開始讀的。前面幾章講金融的早期階段,是寫得比較好的部份,講到中世紀以後就比較亂,對於近代較複雜的金融名詞等等也沒有說明,需要事先先有理解再讀才比較會有心得。

這本書還有個缺點,就是沒有列出資料來源,雖然作者是學者,但感覺比較像故事書,不熟悉的部份也難以查證。基於以上原因,雖然我花了些時間做整理,還是建議這本書如果是讀多了金融相關書籍的人,適合茶餘飯後當作看看歷史故事作休閒,但不適合當金融科普書來看。如果是真的對歷史感興趣,建議還是參考絲綢之路這類有資料來源的作品。

最後,其實這本書講了很多歷史,要說心得的話,可以用這段節錄總結。

國家強盛的時候,自由流淌的貨幣是經濟的血液;貨幣向最有效率的地方集中。社會財富的規則是「創造」;今天不是好日子,明天也會是好日子。

國家衰敗的時候,金融是掠奪財富的利器,貨也會向某個方向少數人的口袋集中。社會財富的規則修改為「掠奪」;就算今天是好日子,明天未必也是好日子。


謝謝你看完這篇文章。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追蹤Facebook粉專TwitterIG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