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

20分鐘學習筆記:《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教你怎麼看財報

《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心得總結

財報,是投資人了解一家公司經營狀況的起點。對股票投資有興趣的人,都應該懂得基本的財報知識,知道怎麼看財報。這雖然是老話一句,但買個股只關心新聞,或是只看所謂技術分析而不深究公司經營狀況的人仍是所在多有。《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作者劉順仁,是台大會計系教授。講解財報相關的會計知識相當詳細,對有心想要學習財報數字背後的意義的初學者很有幫助。尤其本書在每個章節前後都穿插一些故事自然的代入主題,使得生硬的財報名詞定義讀起來似乎多了一點人味,是我很喜歡的一點。

以下整理關於財報專業知識的簡單總結。

什麼是財報?

財報一般指損益表(Income Statement)、綜合損益表(comprehensive income statement)、資產負債表(balance sheet)、權益表(statement of equity)與現金流量表(statement of cash flow)等五種報表。

一個企業有三大類型的主要活動:

  • 市場占有活動: 決定營收和獲利的成長,這類活動在財報中稱為營運活動(operating)。
  • 策略規畫活動: 正確的規畫決定未來的發展,這類活動在財報中稱為投資活動(investing)。
  • 後勤支援活動: 對企業來說,就是現金流。在財報上與融資活動(financing)相關。

財報試圖呈現的,就是企業在這三大活動的狀況。透過觀察一系列的財報,不斷拆解內容,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企業的性格、商業模式、成長狀況,並了解未來發展可能性和潛在風險。

這些報表是是由一堆財務數字組成,設計的原意是反應一間公司相關的經濟本質。由於數字有衡量、估計,這其中有衡量上的誤差,也有人為操縱的空間。所以,財報數字實際上是這三種元素影響的結果:

財報數字 = 經濟本質 + 衡量誤差 + 人為操縱

我們在看財報的時候,需記得其中有衡量誤差和人為操縱的可能性,深入分析,方能對企業狀況有較全盤的了解。

一般公認會計準則(GAAP)

編製這些報表的方法原則,稱為會計準則。制定會計準則的機構有不只一個,美國的會計準則是FASB制定,而國際上包括台灣多半遵從的是IASB制定的會計準則,稱為IFRS。會計準則的制定會參考會計學理,也會多少受政府法令規範及產業的壓力影響。

損益表(Income statement)

股價成長的原因有三個: 獲利成長、獲利成長、獲利成長。

損益表用於解釋企業在財報期間內的財富如何變化,並衡量是否與如何產生淨利或淨損,由營收和獲利的成長,我們可以看出一間公司的競爭力強弱。要快速了解經營績效,就必須看損益表。

損益表整體是基於以下公式:

  • 淨利 (earning) = 收入 (revenue) – 費用 (expense)

收入通常是基於淨銷售(net sales)、收取費用之類的項目。

費用常見有以下項目:

  • 銷貨成本(cost of sales): 出售商品或勞務的取得成本
  • 營運、銷售及管理費用: 包括例如運輸成本、行政人員薪資之類的費用
  • 利息費用 (interest expense): 短期本票、長期負債等利息
  • 所得稅費用 (income tax expense)

有些財報上會有其他費用,在附註(footnote)上應該會詳細解釋各項目。基本上企業會將對他們來說重要的項目列出,從列出了哪些項目,我們就可以看出一些該企業的特性。

衡量收入和費用的時候,現在是採用「應計基礎」(accrual basis)的方法,這和一般人習慣的辦法「現金基礎」(cash basis)不太一樣。在現金基礎下我們只在收到或支付金錢時承認收入或費用發生,而在應計基礎中只要有權利收取或有義務支付就應該計入收入或費用,這是因為使用現金基礎會因為付款日期的變動改變財報數字,因此更可能被人為操作。因此收入和費用通常是預估金額,有誤差(也仍有操作)的空間。

收入減去費用中的每一項,可以獲得以下這些數據:

  • 銷售毛利 (gross profit): 淨銷售減去銷售成本。
    • 毛利率 (gross margin): 銷售毛利/淨銷售
  • 營業利益 (operating income): 銷售毛利再減去營運、銷售及管理費用
    = 收入-銷貨成本-營運、銷售及管理費用
  • 繼續經營淨利 (profits from continuing operations): 營業利益-利息和所得稅
    = 收入-銷貨成本-營運、銷售及管理費用-利息費用-所得稅費用
  • 淨利 (net income,又稱盈餘earning): 收入減去所有費用

根據淨利,我們又可以計算每股盈餘(EPS):

  • EPS = (淨利-優先股股利)/平均在外流通股數

另一個有用數據是資產周轉率,定義為:

  • 資產周轉率=營收/總資產

資產周轉率越高,表示同樣金額的資產創造收入越快。

好的企業營收及獲利,能保持高穩定性與高持續性。一般來說獲利應與營收成長同步,若是不同步,就應該解析原因。

在解析獲利變化的原因時,我們經常要觀察各項數據、收入或費用項目在時間上的變化或和同業比較,就可以看出公司的狀況和相對競爭力。另外,各項目的計算方式可能根據產業、法規或企業自行選擇的原因不同公司有不同作法,當然我們對這些方法了解的越多越好,但這篇文章就不贄述了。

綜合損益表(Comprehensive income statement)

顯示除了損益表中顯示的淨利以外,其他市場波動對公司間接的影響,例如匯率、利率、證券價格、商品價格變化,這些項目主要和環境有關,無法由經營團隊所控制。相對的,在損益表裡的項目基本上都是經營活動所創造。

綜合損益表是將損益表的淨利,在上面再做一些項目的調整,產生綜合淨利的數字。這些項目僅舉幾個例來說:

  • 外匯轉換 (currency translation): 跨國企業的資產負債金額,因匯率重新計算產牲的利得或損失。
  • 淨投資避險(net investment hedge): 為避免支付價格的匯率波動,公司可能會購買避險契約,這些契約的淨值變動。

通常在綜合損益表上的項目衡量方式變化很大,也比較難懂,很多人會選擇不看。對投資人來說,如果不細究,至少要觀察是否有不尋常的變化,以及如果有不尋常變化的發生原因。

資產負債表(Balance sheet)

資產負債表描述特定時點,企業的資產、負債及業主權益的狀況。資產負債表永遠滿足以下條件:

  • 資產 (assets) = 負債 (liabilities) + 股東權益 (equity)

在左手邊,資產指的是公司所擁有,能用來創造未來現金流入或減少未來現金流出的經濟資源。例如現金、存貨、土地、設備等可增加未來的收入;而預付款是可以減少未來現金流出的項目。資產負債表的左邊呈現的是資金用途。我們經常看到的資產項目包括:

  • 流動資產(current assets): 這是指一年內可轉成現金的資產
  • 現金及約當現金(cash and cash equivalents): 包括現金、一週內可以收到的現金、短期投資之類
  • 應收帳款(receivables): 一週以上才會取得的款項。
  • 備抵呆帳(allowance for uncollectible accounts): 因為應收帳款有些可能會收不回來,公司需提出一個估計值,準備這個值的資產做為備抵之用。
  • 存貨(inventory): 這是可供銷售的商品庫存的成本加總。
  • 土地、廠房、設備(property, plant and equipment): 又稱固定資產 (fixed assets),指土地、廠房、設備,金額包括取得價格和稅金、以及必須維護用的金額之類。
  • 累計折舊 (accumulated depreciation): 用於表示長期資產價值折舊的減項。
  • 資本租賃下財產 (propery under capital lease): 租借的長期資產,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之一 (不滿足條件者,視為營業租賃計為費用)
    • 租約滿後可取得資產或有以優惠價格購買的權利
    • 租期超過可用年限75%以上
  • 累積攤提 (accumulated amoritization): 和折舊類似,但是是在資本租賃財產價值減損的減項。
  • 商譽 (goodwill): 無形資產的認列。如果有購買其他公司的股份,付出高於該公司的帳面價值部份計為商譽。

在右手邊,負債和股東權益代表了資金來源。負債是公司對外承受的經濟負擔,常見項目有:

  • 流動負債 (current liabilities): 一年內到期的債務
  • 商業本票 (commercial papers): 籌措短期資金發行的金融票據
  • 應付帳款 (accounts payable): 應付而還未付的帳款
  • 應計負債 (accrued liabilities): 有支付責任而還未付的項目,例如應付利息、薪資、水電費。
  • 應計所得稅 (accrued income taxes): 截至期末應繳的稅負
  • 一年內到期之長期負債 (long term debt due within one year): 長期負債在一年內將到期的部份。
  • 長期負債 (long term debt): 一年以上才會到期的債務。
  • 長期資本租賃負債 (long term obligations under capital lease): 長期的資本租賃尚未付的未來租金。
  • 遞延所得稅負債 (deferred income tax): 有些稅可以延後支付,這些延後支付的稅款金額。

股東權益(或稱為淨資產)是公司股東剩餘的利益,所以是資產減去負債。常分為幾個部份計:

  • 普通股股本 (common stock): 在外流通的普通股股權之帳面價值。這指的是票面價值,而非現在的股價。
  • 溢價 (capital in excess of par value): 發行股權時,收取的上市價超過面值的部份。
  • 保留盈餘 (retained earning): 歷年來累積的未以股利形式發還的盈餘。
  • 累計其他綜合損益(accumulated 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loss): 逐年累計的綜合損益。

資產負債表上的數字是以公允價值(fair value)觀點編製,呈現的數字應表現目前的市價。

資產負債表的用途和常用指標

資產負債表可以用來判斷公司的佈局和是否有隱藏的虧損或負債,主要觀察點包括:

  • 流動性: 衡量是否有支付短期負債的能力。經常使用的指標是流動比率 (current ratio),一般會希望是>1:
    • 流動比率 = 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 財務結構: 衡量可用資產的來源比例,通常與過去的營業情況或是同業相比,看是否有異狀,並與現金流量表相對照,看是否現在的財務結構可以支撐負債的支付負擔。可用負債比率或股東權益比率來看。
    • 負債比率 = 負債/資產
    • 股東權益比率 = 股東權益/資產
  • 觀察資產是否被高估: 例如如果每股淨值高於股價,可能是無形資產被公司高估,市場不認為值這個價錢。企業必須每年對商譽進行減損測試,如果因環境變化有減損,則應認列損失。
  • 觀察負債是否被低估: 經理人是否有可能隱藏負債

權益變動表(statement of equity)

這份報表解釋期間內業主權益如何受經營的盈虧、股利發放產生變化。權益變動表的原理是:

  • 股東權益t = 股東權益t-1 + 淨利t – 現金股利t + 現金增資及股票認購活動 t – 買回公司股東t + 其他調整項目

在此t表示本期,t-1表示前期。若沒有增資或買回股票的活動,新增的股東權益就是之前的股東權益加上賺到的淨利,扣除發放股利後的剩餘。若有現金增資,股東權益會隨之增加。若公司花錢減資,則股東權益減少。

減資可以分為三種:

  • 庫藏股減資: 公司買回庫藏股,辦理減資。這種作法會減少股本,因為買回的股本會消除,所以可能提高EPS。
  • 現金減資: 消除股份並將等同於股本的金額還給股東,也是可提升EPS的方法。
  • 減資彌補虧損: 這種減資的方式是將每股的股本降低,將減資部份金額拿去彌補虧損,對股東來說是股票大幅縮水。

權益變動表的用途與常用指標

股東權益的變動搭配市場資訊,可用來解讀公司的治理結構與分配特性。

  • 保留盈餘與股東權益比率: 如果比率較高,表示財富大多是以過去的獲利累積。反之則是透過現金增資較多。
  • 市值與淨值比 (Equity multiple): 公司市值/股東權益,此數值的高低反應市場對公司未來成長的看法。比例若高,表示市場認為將來公司創造的價值會較多。
  • 股利與淨利比: 公司發放現金股利的一般應較為穩定,若開始下降通常會認為是衰弱的徵兆。

現金流量表(statement of cash flow)

這份報表解釋特定期間內現金變化量。現金流不中斷,是持續經營的基本條件。

造成現金改變的活動有三大類,包括營運活動、投資活動、融資活動。

  • 營運活動: 所有會影響損益表的活動 (銷售、薪資…)。
  • 投資活動: 處分或取得長期資產的活動。
  • 融資活動: 借還款、發放股利、購回股票、增資等。

現金流量表的公式是資產負債表的變形:

  • 現金變化量 = 負債變化量 + 股東權益變化量 – 非現金資產變化量

目前大多數公司是用間接法編製現金流量表,間接法和直接法的差別在於對營運活動現金的敘述方式。間接法的營運現金淨流入(或淨流出)是由損益表的淨利金額出發,調整相關項目,產出營運現金淨流入(或淨流出)的數字。這部份的調整項例如:

  • 加回折舊費用: 因為折舊並沒有真正的現金支出,所以該從淨利中加回。
  • 加回處分資產損失: 同樣沒有造成現金支出。
  • 扣掉應收款的增加量: 若應收款增加,還沒真正收到現金但已計入淨利,故應扣除。若應收款減少,則是表示跟前期比已收到現金,應加上這筆金額。
  • 扣掉存貨的增加量: 若是存貨增加,增加的存貨同樣是沒有收到現金,應從淨利中扣除。若是存貨減少,表示已賣出了,則會在淨利中加上相對金額。
  • 加回應付帳款的增加量: 與前兩項相反,增加的應付帳款未付,所以要從淨利中增加來表達為現金。

至於投資活動與融資活動的記法,間接法和直接法都是相同的,將流入與流出項目直接記入。

現金流量表的用途與常用指標

現金流量表主要是用來觀察營運現金淨流入獲利的關係,分析是否有異常。自由現金流 (free cash flow)是否為正和其大小可作為判斷的指標:

  • 自由現金流 = 營運活動現金流 – 資本支出

資本支出是指為了長期成長進行的投資,例如購買廠房設備或是股權投資。如果自由現金流為正,表示是有能力用賺到的錢來支持公司成長。如果營運活動現金流龐大,表示公司有較大財務彈性。

另外,現金流量表的三大活動流量可以顯示出企業的類型:

  • 成長型: 淨利及營運活動現金淨流入快速成長、投資活動現金大幅增加、長期負債增加但無現金增資。
  • 穩健型: 淨利及營運活動現金淨流入較小幅成長、營運活動現金流入大於投資活動支出、大量買回股票或發放股利。
  • 衰退型: 淨利及營運活動現金淨流入同步下降、投資活動現金下降、可能無法保持穩定的股利

若有以下情況,注意可能是財務紀律差的地雷公司:

  • 淨利成長、營運活動現金淨流出
  • 以上狀況,投資活動現金仍增加
  • 短期借款大幅增加
  • 同業應付款大幅減少 (可能是同業不願再提供信用)

資產價值的常用判斷方式

所謂的資產價值定義是基於未來能創造的現金流量。投資時,我們經常會看到的一些相關名詞是在表現對未來賺錢的期望:

  • 本益比 (P/E ratio): 這是股價與淨利的比率,常與EPS搭配運用,以決定投資合理的股價。例如最簡單的方法每股盈餘是4元,合理本益比是15,則預估股價是60元為合理股價。不過這只是估計,會有誤差,所以我們只能說若顯著低於60元時就是好的入手價。也要注意本益比會隨時間變化,總之投資不能只靠單一數據。
  • 內在價值 (intrinsic value): 資產在其存續期間所能產生的淨現金流量折現後的價值,在此暫不討論公式,僅附上參考連結。內在價值的估計與市場價格相比,也可以用來判斷投資利益。

股東權益報酬率 (ROE)與財報分析

巴菲特認為:

成功的經營管理績效,就是獲得較高的股東權益報酬率,而不只在於每股盈餘的持續增加。

股東權益報酬率 (Return on Equity, ROE)的定義為:

  • ROE = 淨利/平均股東權益

在財報分析中,ROE可基於杜邦公式分解為:

  • ROE = 淨利/平均股東權益
    = 淨利/收益 * 收益/總資產 * 總資產/平均股東權益
    = 純益率 * 資產周轉率 * 槓桿比率

槓桿比率可轉化為負債率。為了控制財務風險,需注意提高ROE不應該是基於提高槓桿比率。從投資者角度而言,我們必須分析造成ROE變化的因子,來判斷變化的因素並做綜合分析,不可單獨只看一個因子。從管理者角度來說,要提高ROE,可設下槓桿比、純益率、資產周轉率的目標來制定計畫。此外,不應將ROE視為唯一的管理目標,當經營規模大時若只在乎ROE,可能會產生盲點而減緩擴張,造成組織老化等其他問題。

盈餘品質

前面說到財報有人為控制和估計的成份存在,企業可能透過各種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來管理盈餘帳面數字。因此除了看數字,我們更要關心品質。盈餘品質(earnings quality)反映企業競爭力,高盈餘品質有五項條件:

  • 可持續性
  • 可預測性: 運用過去的盈餘歷史可準確預測未來盈餘發展
  • 穩定性: 盈餘數值的穩定顯示經營管理能力與商業模式。
  • 轉換成現金的可能性: 盈餘是來自於損益表,建立在應計基礎之上,不著重是否收到現金。是否真正轉化為現金也是重要指標。
  • 低人為操縱可能性

短期能賺錢,不一定代表有競爭力;但是能持續、穩健地賺錢,就一定有競爭力。

關於誠信

不僅要注意由於企業競爭力的消長所引起的風險,更必須留心人為的財務報表扭曲。

放空機構最常見的就是透過抓出扭曲的財報獲利。做出來的財報如果不是基於誠信,遲早會反應在經營上。對投資者來說,除了看財報,觀察市場氣氛也有助於間接對企業誠信的判斷。畢竟盡信書不如無書,財報如果是一本故事書,我們也要注意故事的真實性。


謝謝你看完這篇文章。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追蹤Facebook粉專TwitterIG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