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滯的年代

The Age of Stagnation: Why the Global Economy is in Trouble | Is real economic growth doomed to stagnation? What can we do about it?

《停滯的年代》簡介

《停滯的年代》作者Satyajit Das,是印度裔澳洲人,曾在金融業服務。這本書談的是世界經濟進入停滯期的狀況,也從作者個人觀點分析經濟成長的因素與現代經濟展望。

這本書其實是在2016年出版,已有了一段時間,我認為作者的看法對照2022年中現下的經濟情勢,可以看到某些共鳴。作者認為過去十年各國流行的政策 – 量化寬鬆、低利率無法持續刺激經濟,這點在2016年也許很多人不同意,不過也湊巧最近市場看法正好比較悲觀。對我來說本書最值得思考的,是在於最終的解決之道有沒有可能成功。總之,對各種談經濟的書籍平時有些涉獵的人,可以在這本書中吸收到一些有趣的觀點。以經濟類書籍而言,內容不長算是好讀,不過作者觀點相當強烈,因此我並不認為這是一本適合新手入門的書籍,最好是對不同經濟觀有些了解再讀。在這篇文章,我主要會記錄自己的讀這本書的總結和心得。

網路書店找《停滯的年代》?

經濟成長的動力

經濟成長的動力是什麼?實質的經濟成長原本有賴於更高的生產力得以提供更多價值。一般我們所說的經濟成長是GDP的成長。GDP是國民生產毛額,主要看的是生產面。以比較近代的歷史來看,在1500年至1820年間,全球GDP年均成長率是0.3%,主要依靠農業進步、人口增加。1820年至1900年,由於工業革命與殖民擴張,平均GDP成長率為1.32%。

總體來說,歷史上大幅的生產力成長,主要基於幾種因素:

  • 生產人口增加: 早期是因為農業進步,越來越多人有飯吃。比較近代的,有更多人可以進入勞動市場(例如女人、殖民地勞工)。
  • 科技創新: 最主要是工業革命,機器可以取代人力,或是近代工廠生產效率的增加。
  • 新的更有效率的天然資源: 例如發現石油。這部份也仰賴更多科技創新,增加同樣的天然資源的開採及使用效率,最終降低總體生產成本。

我們可以看到雖然生產力的成長有時是依賴人口增加,有時依靠科技創新,但歷史上實質經濟成長,都是因為使用資源效率的增加能夠滿足更多基本需求,使當時的人們生活過得更好 – 從沒飯吃變成有飯吃、從沒房子住變成有房子住、沒衣服穿變有衣服穿、某處的資源可以運到缺乏該資源的地方,讓不同地方的人生活變好。不再需要忙於處理基本需求的人(在家洗衣打掃、或是忙著打獵採集),也代表釋放出來的人力資源可從事更多經濟活動,滿足更多人的基本需求。

世界經濟,是否必須進入停滯?

從二戰以來,世界經濟一直處於長期增長的趨勢,所以我們也習慣於經濟長期增長的假設。

認為經濟(在理論上)可以持續成長有其原因。實質經濟的成長在過去可以依靠生產力、科技創新、資源使用效率增加,所以我們也自然應該認為只要能夠在這三點上持續進步,經濟也會持續成長。作者在書中認為經濟成長是無法持續的,因為生產力成長和創新速度放慢,關鍵資源即將短缺 (水、食物、能源)…等等。我對這一點有稍微不同的看法,如果經濟成長的定義是GDP成長,雖然成長可能放緩,但只要有進步,的確就會仍有輸出的成長。不過,我們的確必須重視,經濟成長背後的「實質經濟成長」到底是否存在的問題。所謂的實質經濟成長在書中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定義,我姑且將所謂的實質經濟成長視為「每個人的生活平均來說是不是可以過得更好」這個問題吧。

人們較少自問,世界經濟是否其實應該終究進入停滯?這本書花了很多篇幅討論為什麼經濟成長將無法持續,過去的成功又為何只是一次性而無法複製。我根據三大因素,作一個簡單總結。

增加人口為什麼沒有用?

其實當我們說增加人口,需要增加的是生產力人口佔全體人口的比例。若是進入生產的人口小於全體人口的增長,這個比例將會降低。

讓我們看看二戰後經濟成長的例子。二戰戰爭結束後,生產力增加是因為人們回到工作崗位上,外加戰時的科技進步民生化創造新產品及市場,戰後的經濟起點是百業蕭條,GDP成長率因此前所未有。目前的人口成長,是由於人類壽命增加,人口朝高齡化移動。首先,由於生育率低,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人數減少,離開勞動力市場的人相對變多。這屬於比較容易理解的部份。

不過,這只是勞動力人口減少而已,科技進步補足了缺口,就沒關係了吧?但我們還應該計入另一件事,就是人口增加對於資源使用量的影響。我們都難以想像,數位經濟多消耗了多少能源。在過去二十年成功刺激經濟的新產業,創造出的新的經濟活動,許多都使用大量天然資源,例如製作手機。若是仔細計算,以人均消耗的資源量,人類目前使用資源的方式實際上是無法持續的。

刺激創新為什麼不再有用?

讓我們看看這過去幾百年的科技創新史∶

  • 1750-1830年發明了煤、蒸汽機、鐵路、紡織
  • 1870-1900年發明了電力、內燃機、自來水、中央空調系統、分子重組技術(改變了石油、化學、製藥)、通訊設備(電話、留聲機、攝影、無線電、電影)
  • 1960至今,發明電腦技術,將重複、低價值的工作自動化。自1990年代以後的創新較為次要,近年來的新功能多以娛樂為主。

教育與研究對經濟的貢獻逐漸下降。一方面是因為,機械化 、自動化 、大量生產對生產力的重大貢獻無法不斷重複。另外,大多數人的生活環境已經進步,即使還有少數人的生活可以改善,改善少數人生活並不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新的科技研究以服務大多數人為主,而大多數人生活能夠改善的空間已經有限。

增加資源可行嗎?

其實過去曾經有不少的經濟成長是來自於可用的天然資源增加,有時是因為全球化,有時是因為發現新的天然資源,使天然資源成本變低(例如發現新的石油)。當世界能夠開拓新市場,新市場可能會提供新的天然資源,然而如今大多數國家都已進入市場,無論是對增加GDP或對增加資源開拓新市場都非常困難。至於發現新資源,這屬於一次性事件,近年來發現低成本的新天然資源事件極少,即使有可能再發現新的天然資源,要多過人口增加的資源使用量機率也太低。關鍵的資源其實是有限的,例如礦產、生產糧食的土地。雖然技術持續進步,也只是減少消耗的時間,除非資源再生的速度趕上消耗的速度,否則總有耗盡的一天。

為何金融政策無法解決經濟問題?

為成長而成長,是癌細胞的意識。

各國政府其實一直在試著持續經濟成長。在新技術發明帶來的生產力越來越小的近代,自1980年代以來,各國政府仰賴的辦法大多是金融化。金融化,指的是以金融交易取代工業活動。簡單的說,允許民間借錢,以更豐富的金融資源來刺激生產毛額的成長。

我們其實已經見證過幾次金融危機。2007年時的金融危機,是因為四大因素: 高負債、全球經濟失衡、過度金融化、福利支票過度氾濫。不過,全世界持續增加政府支出、壓低利率為市場挹注資金,認為過去的加強投資能夠刺激經濟成長,同樣的作法必然可以有同樣的效果。可惜的是浮濫資金推高資產價格,即使帳面的經濟成長存在,但實質經濟並無變化。低利率同時使虛弱的商業公司也得以活下去,企業可以依靠借款,因此不需要捨棄不必要或失敗的投資,恢復經濟體質的創造性破壞更難以發生。這一方面是歷史上幾次刺激經濟的成功經驗,一方面也因為,政策能夠解決的問題其實不多。

全球經濟驅動成長的因素已經顯著減弱,傳統和非傳統的經濟政策都無法有效刺激經濟。永續成長必須靠實體經濟,而非金融面的政策。

創造永續經濟,必須減少資源消耗

天賜資源用之不竭的年代已經結束。

隨著平民生活水準上升,人類消耗資源的速度前所未有的增加,是各國目前普遍最棘手的經濟問題的根本因素之一。隨著可用的有限天然資源減少,人口又隨著近代經濟成長而大幅增加,其實我們可以理解,假設供給不變,資源必須逐漸變貴。當人類從事各類活動所需消耗的資源越多,而資源價格升高,所謂的實質經濟,或許未來將會沒有成長空間。

作者將他的建議寫得很明確:

  • 全世界人民必須共同降低生活水準,減少消費,以減少不必要的使用資源並反映經濟現實。
  • 工作生涯必須延長,以在少子化及高齡化的影響下仍有足夠生產力。
  • 短期而言,原有的儲蓄將萎縮,未來世代必須為上一代的揮霍買單,甚至縮短人類壽命。

現實中,沒有無痛的解決方案。這種變革是不是看起來很難如登天?

心得,與更多的問題

雖然本書作者花了很多篇幅批評各國政策的錯誤,當我在讀這些關於政策的批評時,其實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是,政策的真正目標究竟應該放在哪裡?政府如此大型的機構要如何脫離追求KPI的行為模式 (其實這並不只與經濟成長造成的種種問題有關,例如過度追求降低失業率,也造成在《Bullshit jobs》中提到的社會現象) ?

追求「實質經濟成長」該是一國政府的主要經濟目標嗎?如果實質經濟成長在於「滿足更多人的基本需求」,現在有多少人的基本需求還沒有被滿足,或者說,普世通用的基本需求還有多少有意義的成長空間?19世紀的哲學家約翰斯圖爾特彌爾曾說過:

財富成長不是無止境的,成長結束後將是一種固定的狀態。

作者最重視的主要問題,是現在的政策忽略帳面上的經濟成長的代價。不過我認為本書最有價值的部份是帶起我對解決辦法的思考。真正的問題可以說是過去近百年致力於追求利益的人類必須一起承擔的共業,我個人的想法比較偏向悲觀:我們恐怕並不是缺少能夠提出長痛不如短痛的政策的政治人物,而是這類型的政策在大量民主國家的現實中阻力將大到並不可行。現有的全球政治體制,即使有單一國家單一強人徒手進行改革,恐怕減少資源消耗,也僅會造成市場價格更低,使別的國家可能更濫用資源,所以責怪單一政府無益。

除非某個超強領導者出現幫助全世界順利達到共識,我們似乎只能等待全人類共同認知到問題的嚴重性。在那一天之前,改變對無限經濟成長的期望,身體力行、倡導減少濫用資源,或許是我們每個人少數都能做到的事。畢竟彌爾其實也曾經說過:

追求幸福應設法節制欲望,而非努力滿足欲望。


謝謝你看完這篇文章。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追蹤Facebook粉專TwitterIG

Leave a ReplyCancel reply